新闻中心

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低电”导致有轨电车自燃?科学拆解电车三大

2025-11-12 09:47

新能源汽车知识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你看到一个视频说“给廉价电池充电会导致电车自燃”,你会感到紧张吗?此前,短视频平台上一段关于“某品牌新能源汽车因充电‘低电’引发自燃”的视频引发热议,但其实是一位姓陈的网友凭空捏造的。据北京日报报道,陈某已被依法逮捕。 陈的“低电论”非常简单粗暴——根据电价对“电的质量”进行分类,即两元以上的电为“优质电”,对应98辛烷汽油,18分左右的电对应91辛烷汽油,40至50分钱的电被贴上低电的标签“乙醇汽油”。 截图t:微博 这种说法看似符合“一分钱一分货”的常识,但实际上经不起任何科学检验。而且,原视频并没有给出太多解释,但却准确地介绍了一些人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焦虑,并迅速引发大量转发。 顺便说一句,一张“电动滤镜”的照片也在社交平台上流传。该博主甚至直言其“具有与燃油滤清器类似的功能”,暗示它可以避免“电量较低的危险”。 来源:微博 谣言如此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填补了公众的认知空白。无论是荒唐的“低功耗理论”还是所谓的“电源滤波器”,都是对新能源技术的重要误区。我们也可以摆脱“一分钱一分货”的误区,科学地从电的本质出发,废除所谓的“低电价”。充电价格翻倍,但问题不在于电本身 电是由电荷运动引起的物理现象。主要价值在于满足一定参数标准的能源供应。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服从为王。 我国对于民用和工业用电都有明确的国家标准,无论是电网供电还是充电桩输出,其电压、频率、电流等主要参数都必须符合GB/T 18487.1-2023等相关规范。这意味着来自以下通道的电力本质上是“同质同质”的能量载体。高电价本身并没有带来好处,低电价也不是安全隐患的根源。 “降低电量”谣言的主要误区在于强行绑定“电量物理特性”和“充电过程稳定性”,将价格与品质等同起来。并将偶尔出现的电池安全问题归咎于“电能质量”。 事实上,真正的危险并不在“电本身”,而在“用电环节和转换环节”:电压波动、达拉偏差、谐波干扰等电能质量问题是安全隐患的关键。 图片来源:Pixabay 我国国家标准规定民用电源电压偏差不超过±5%,电网标准频率为50Hz,允许偏差为±0.2Hz。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均按照该标准进行设计。当电堆充电质量出现问题时,输出电压和频率偏差会超出正常范围,长期下去会影响充电精度和放电控制,并可能造成电池短路;如果充电桩整流桥内桥存在质量缺陷充电器、滤波器等元件,在充电过程中会产生谐波,从而干扰正常或系统运行,从长远来看间接影响电池的寿命和安全。 电力本质上是清洁能源,但问题往往源于不合格的“输电管道”。 因此,充电安全风险来自于电能质量问题,电能质量问题是由于充电设备技术缺陷导致的异常引起的。这与“低价电=更低电费”的逻辑完全不同。 但为什么充电桩的充电价格有高有低呢? Tram Express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公司的桩充营销策略和场景特征共同决定了定价差异。桩基品牌由于系统服务更完善、设施维护更好,收费通常略高;运营商还将在“钛合金”领域适度提高服务费由于用户充电需求迫切,高速服务区、风景区等“战斗场景”。为了快速占领市场、积累用户,新兴品牌往往推出打折、满折等优惠活动,吸引车主选择更多成本费。 其次,峰谷电价政策是影响充电成本的主要因素。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峰谷电价。高峰时段充电成本较高,非高峰时段充电更有效。以电车所在的广州地区为例,同一桩充电的电价在高峰时段可以达到1.5元/千瓦时,而在非高峰时段可以低于0.7元/千瓦时,电价相差一倍以上。 截图:小菊冲锋 这也使得很多网约车司机和其他新能源车主对成本更加敏感,会刻意选择收费深夜时段低,最大限度地降低用车成本。 电车上倾倒焦虑:3大谣言一一澄清 “低电费”的传闻可以通过简单的解释来克服,但Tramtong注意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其实存在不止一个误区。 这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世界,技术变革的速度超过了用户认识更新的速度。然而,大多数用户对汽车的认识还停留在汽油车时代或者新能源技术的早期阶段。他们习惯于将汽油车的使用逻辑和常识直接套用到新能源汽车上。这给各种缺乏科学依据的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空间。 误区一:电池辐射会致癌。 “有轨电车含有大量辐射。如果你长时间驾驶,你的头发就会脱落。”头发和腿,它还会导致癌症。” 此类说法在网络上流传已久,引起不少消费者的担忧,但有力的结论早已明确: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发布的《2023年新能源产业驳产业》正式澄清了“驾驶新能源汽车排放大量辐射,可能致癌”的说法。 我国对车辆电磁辐射有严格的安全规定。磁场辐射的安全限值为100μt。所有新能源汽车在投放市场前都必须通过EMC(电磁兼容)测试,确保辐射水平在批量交付前达到标准。新能源汽车前排磁场辐射一般为0.8~1.0μt,后排为0.3~0.5μt,低于手机、微波炉、电脑等电磁辐射水平。 碲SLA副总裁陶林也在社交平台上正式回应了电离辐射问题。 Model 3中驾驶员和乘客头部附近的磁场强度仅为0.08-1.30μt,也低于国家安全限值,这进一步证实了新能源汽车的辐射安全性。 来源:Pixabay 谣言二:有轨电车运行五年后,电池就报废了。 电池有两个主要问题:循环寿命和日历寿命。循环寿命是指电池的最大容量会随着充电次数的增加而降低。日历寿命是指由于材料老化,即使不使用最大容量,电池的最大容量也会逐渐下降。 新能源时代发展初期,纯电动汽车较多,续航里程在20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行驶五年后,续航时间居然减半,这也给人留下了“电池飞快”的印象但现在,这个痛点已经得到明显改善。新能源车企通常提供的质保以每年3万公里为限,换算成平均每天行驶里程不足100公里。一辆续航50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每年大约需要充电60到80次,循环次数比数码产品少,电池衰减的问题也得到了更好的解决。 来源:Pixabay 在今年举办的“2025华南锂电池回收区域合作大会”上,《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报废结果》已正式发布,预测了中国新型汽车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寿命约为6至10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寿命约为12至16年。 其中,使用寿命7年左右的纯电动汽车为租赁乘用车和电动汽车。公共乘用车、私人纯电动汽车的使用寿命长达11.2年,基本涵盖了汽车的生命周期。 不仅如此,比亚迪、奇瑞、吉利、广汽丰田等领先品牌的部分车型均纳入三电终身保修。如果电池在保修期内变得严重,公司将免费更换电池。换句话说,电池损坏不再是困扰消费者的问题。 来源:Pixabay 谣言三:新能源汽车自燃率是汽油车的很多倍。 “新能源汽车自燃风险高于汽油车​​”的说法引发了广泛的安全焦虑,但数据却给出了相反的结论。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去年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为0.00175%,低于汽油车的0.0052%。的可能性汽油车起火事故几乎是新能源汽车的三倍。 之所以存在“新能源汽车更容易自燃”的错觉,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对消费者来说还是新鲜事,更受关注。当安全事件发生时,更容易通过社交平台快速传播并被放大和讨论,从而加剧公众的焦虑。 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仍在继续升级。今年3月,《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正式发布,并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新国标首次明确动力电池“不着火、不爆炸”为强制性要求,附加安全严格要求,未来新能源汽车火灾风险将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 写在最后 时间仅近两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就超过50%。随着行业的快速扩张和技术的快速迭代,信息不对称的目的和某些势力的利益驱动为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土壤,成为行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显然,这些谣言的危害并不意味着“无足轻重”。对于消费者来说,错误信息带来的焦虑让很多人忽视了更经济环保的出行选择,并在做出决定时付出了不必要的成本;对于业内来说,之所以“造谣才否认是浪费时间”,是因为车企的研发资源正在被打黑成本挤压,干扰了品牌技术创新的速度。 在电车通看来,辟谣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不一定是一家企业的责任。单一主体,但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车企需要公开、清晰地披露产品信息,用实际体验消除用户顾虑;专业汽车平台需加强内容审核,坚决打破恶意造谣的黑公关产业链;强大的组织必须加强科学传播,用实测数据和国家标准来打破认知误区。 只有让科学战胜谣言,让事实取代误导,才能保证消费者买车,保证行业在良性竞争中持续繁荣。 (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

相关推荐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86-765-4321
    [email protected]
    +86-123-4567
    天朝天堂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