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10月A股新开户环比下降21% 散户全年新开户2237万户

2025-11-07 09:37

10月份新开户230.99万户,环比下降21%,同比下降66%。最新开户数据显示,2025年前10个月,A股新开户2245.88万户,同比增长10.57%。据上交所披露,10月份A股新开户中,个人投资者230.22万户,机构7700户,均跌破1万户。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立辉分析,这种现象反映了短期市场情绪与长期动能结构之间的博弈。短期来看,10月份经济数据弱于预期,加剧了市场波动,抑制了潜在投资者的入市意愿。政策层面,监管层打击“小炒”也让一些投机资金变得拭目以待。但前十个月累计开户数同比增长11%,表明资本市场改革红利依然诱人。 A股市场的表现也影响着市场的开户热情。对于后市,多位券商分析师认为,市场将进入没有明确方向催化剂的窗口期,短期走势或以震荡为主。 10月份A股新开户数环比下降21%。从今年前10个月A股新开户数量来看,呈现先增后减、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10月新开A股账户数为230.99万户,较9月的293.72万户下降21.36%,较去年10月的684.68万户下降66.26%。来自行业y看来,去年10月投资开户数的增加是由于9月24日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后,投资者参与股市投资的热情大幅提升。在高基数下,今年10月A股开户数大幅下降。另外,今年9月份以来,A股涨幅放缓,10月份也是震荡高走的走势。今年开户数量最多的月份是3月份,A股新开户306.55万户,较1月份的157万户增长95.25%,较2月份的283.59万户增长8%。自此,1月份走势开始逐渐走强,并在3月份触及年内最高月度水平。从上证指数走势来看,继1月份下跌3.02%后,2月份上涨2.16%,2019年上涨2.16%。3月份小幅增长0.45%。 4月份市场调整中,开户数量也有所下降,当月A股新开户192.44万户,较3月份减少59.3%。 5月,虽然上证指数上涨2.09%,但新开户数继续下滑,新开户155.56万户,创年内单月开户数最低。随着市场持续走高,6-9月新开户数也持续上升,分别达到164.64万户、196.36万户、265.03万户、293.72户。 9月开户数创年内单月开户数第二高。 A股新增账户主要由个人投资者贡献。今年前10个月,个人投资者共开户2237.51万户,机构账户开户838万户,其中机构账户开户838万户。9月份,itutions仅开设了1万多个新账户,10月份开设账户数量又回到了7700个。上交所披露的新开户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累计新开户2245.88万户,同比增长10.57%,账户总数达3.92万户。对于后续开户走势,田立辉分析称,A股短期或将继续震荡分化,但中长期仍将持续回升。如果四季度经济“弱复苏”得到证实,结合北向资金回归,预计市场风险偏好将有所恢复,新开户数量或将随着政策力度逐步回升。 A股市场是否受短期波动影响? A股开户热情密切相关按市场价格。 10月29日,上证指数年内首次收于4000点上方。 10月30日,上证指数盘中创下4025.70点新高,随后回调并跌破4000点。近几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也呈现震荡走势。 11月5日,A股市场低开高走,小幅震荡上涨。近期,上证指数上涨0.23%,收于3969.25点;深证成指上涨0.37%,收于13223.56点;创业板指数上涨1.03%,收于3166.23点。中原证券分析师张刚当天在研报中表示,目前上证综指和创业板指数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6.22倍和49.13倍,高于近三年中位平均水平,适合中长期布局。 “和中美贸易谈判实施、三季报披露以及重要会议结束,市场将进入无明确方向性催化剂的窗口期。预计11月A股将有可能呈现横盘震荡格局,为年底可能出现的指数级行情做准备。”张刚表示。申万宏源研究策略首席分析师付景涛表示,根据近期市场分析,9月初以来,上证指数总体处于窄幅震荡格局。这背后,是科技成长市场到达了长期性价比不具吸引力的区域,市场对后续的持续时间和伟大程度预期较低。在傅景涛看来,能够引发A股向上成功的因素仍需等待,短期窄幅震荡仍在持续。基本面方面,电子和通信在三季报高预期下低于预期,而计算机和媒体在合理预期下好于预期。从短期性价比来看,增长和轮动的相对价值处于高成本状态。 “后续的反弹可能来自于科技增长的综合催化。a-babsshare要想有效反弹,科技增长带动上涨的特征必须保持不变。”傅景涛说道。张刚认为,A股市场风格有望呈现再平衡趋势,成长型与价值型、大盘与小盘风格的轮换值得关注。操作上,建议均衡配置,在科技增长与红利价值增长之间寻求平衡,攻防兼备。预计短期行情将以上行为主,仍需关注政策、资本和外部市场的变化。对于中期市场预测,付景涛认为,阶段性高点(结构性市场的高点)。届时,A股市场可能面临三个问题。挑战:一是明年春季将是需求端的主要验证期。供给增速回归低位后,需求稳定时供需关系会改善,但如果需求疲软,供需转向可能会延迟;其次,该技术的长期性价比可能会在明年春天达到很低的水平,估值上涨的阻力将进一步加大,市场的价差将受阻;第三,明年春天新的结构亮点可能还需要等待,国内科技产业验证的决定性催化+反内卷效应的到来还需要时间,而新的主力线路不会轻易完美通过。(本文来自第一财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86-765-4321
    [email protected]
    +86-123-4567
    天朝天堂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