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角一(DingjiaOone)原作者 |编辑:金宇凡 |韦嘉10月,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两大“领头羊”——特斯拉和比亚迪,双双交出了一份“看似显而易见,实则令人担忧”的答卷。我们先来看看总是惹出问题的特斯拉。北京时间10月23日美国股市收盘后,特斯拉公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由于该季度交付量(49.7万辆)创下新高,利润同比增长12%至281亿美元,超出华尔街预期,也打破了特斯拉成立以来的最高利润季度;但净利润为13.7亿美元,同比减少近40%;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率为4.9%,较上季度的5.3%下降0.4个百分点。即使成绩单看似不错,市场关心的是什么也未必是确定的。一个关注特斯拉的投资者查看称,第四季度销量可能会下滑——原本被寄予厚望的2.5项目的低成本车型,在这份财报中没有再提及,“基本确定要取消”。不仅如此,作为特斯拉增长故事的主要部分的FSD(全自动驾驶),虽然其V14版本已在北美推出,但付费渗透率依然低迷,本季度利润已确认同比下滑;备受期待的擎天柱机器人的原型机发布和量产计划再次推迟。特斯拉如何维持目前近450美元的高股价,成为市场最大的疑问。比亚迪妹妹的处境依然微妙。虽然前三季度累计销量为326万辆,完成全年目标460万辆的70%,但9月销量(39.6万辆)罕见环比增长近6个百分点同比;第二季度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63.5亿元)同比下降30%。这是比亚迪三年多来首次季度利润下滑。表面上看,特斯拉和比亚迪都面临着“吞噬利润的价格战”的压力;但本质上,两家公司面临着不同的增长挑战。展开全文
特斯拉的问题在于,当“未来”叙事的实现受阻时,依靠“下游”的平价车型能获得多少市场份额?
而比亚迪则通过蓄势待发、瞄准高端品牌、大规模全球化战略,力求实现“派塔”突破。
当特斯拉的“向下”战略触及比亚迪腹地时,两大巨头之间的竞争全方位加剧。此后,如果比亚迪海外销量继续恶化,且其智能驾驶系统渗透率达到一定水平,则可能会重新调整。接受仅被视为“汽车股”的现状。特斯拉(市值:1.49万亿美元)目前市盈率约为283倍,相比之下比亚迪港股(市值:9473亿港元)市盈率仅为20倍——巨大的估值差距也可以被改写。
特斯拉“倒闭”:“ai”更多推迟门票,以销售换取时间
特斯拉第三季度交付汽车49.7万辆,营收281亿美元,其中扣除碳信用额和租赁后的基础汽车销售收入达204亿美元。这些数字超出了市场预期。但仔细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张看似不错的成绩单实际上有两个主要的“帮助”贡献。
一是补贴取消前美国市场的密集采购(Q3销量约17万辆)(美国新能源汽车联邦税收政策)高达7500美元)已经提前“透支”了未来的需求。
二是9月份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三排版车型(第三季度销量约17万辆),带动销量回升。
由于贸易摩擦和马斯克的政治立场,欧洲市场(第三季度销量约5万辆)表现温和。
如果这些“助攻”在第四季度消失,销量和汽车销售收入很可能会环比下降。
令市场担忧的是,即使有了这些短期激励措施来获得销量,特斯拉的利润仍在大幅下滑:净利润同比下降37%至13.7亿美元。
原因在于,问题并不在于基础汽车销售业务——自行车收入(4.18万美元)与上季度基本持平,基础销售毛利率(不含碳信用额和租金收入)环比反弹至15.4%,总体符合梅尔卡多的预期;这得益于对“未来”的狂热投资——本季度,特斯拉的研发成本(16.3亿美元)和资本支出(22.5亿美元)达到38.8亿美元,主要集中在HW5.0芯片、Robotaxi和Optimus机器人上。下季度资本支出将继续增加至28.7亿美元,为FSD的差异化和Robotaxi的商业化做好准备。
特斯拉近450美元的高股价仅靠卖车是无法支撑的。它还需要其人工智能业务的支持。
然而,Robotaxi 正处于大规模测试阶段; FSD V14 版本确认,由于付费渗透率较低,收入非但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下降。同时,获得中国、欧洲等主要市场的运营牌照也是一个大问题;擎天柱再次推迟订票,3.0原型机从Q4到明年Q1上演,量产从2026年初推到年底。
过度烧钱已拖累利润下降,但AI业务短期内难以变现,无法支撑公司高估值。结果,我们看到特斯拉开始“衰落”:推出更便宜的车型,并利用降价来增加销量来支撑估值。
市场普遍预期特斯拉将推出“2.5万美元的新车型”,但它选择了一条更快的路径——直接减少对现有车型的调整和价格。 10月初,其在美国市场推出了两款“标准版”:Model Y标准版售价低于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万元),标准版Model 3售价低于3.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6万元)。
该版本尚未到达中国市场,但市场已经开始思考。如果按照美国市场11%-13%的跌幅计算,国产Model 3和Model Y标准版的起售价可能分别降至20万元和23万元左右。如果这个预测成真,意味着特斯拉将直接进入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主战场。
比亚迪“涨”:收入承压,破局出局
那么把目光转向比亚迪吧。相比特斯拉超过280倍的市盈率,比亚迪的市盈率仅为20倍——代表了资本市场上两种不同的定价逻辑:特斯拉定价为“hfaced”,比亚迪定价为“current”。
比亚迪一直是“迄今为止”表现最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之一,但它也遇到了新的问题。
先说销量:9月销量39.6万辆,同比下降5.5%; 2025年前9个月,累计销量约326万辆,同比增长18.6%,慢于2024年前9个月32.1%的增速。当然,也不乏亮点:高端品牌方宝、腾势都在稳步增长。
我们来谈谈收入。二季度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利润63.5亿元,同比下降30%。这是比亚迪三年多来首次季度利润下滑。关键是汽车销售毛利率较低,为18.7%,单车净利润约5000元,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的8000元。
收入下降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这不仅是价格战问题,也是比亚迪转型必须面对的挑战。
我们先来看看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 DM 5.0的DM 5.0插电式技术一度成为行业标杆,使其在插电式混合动力市场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随着行业技术的进步,吉利雷神混动、长城HI4等竞争对手正在迅速追赶,并以“更低的价格、更高的配置、更大的空间”的策略直接对标其旗舰机型。
结果,比亚迪仍然领先全球插电式混合动力市场,但其市场份额已从近40%下降至28.9%(Trendforce)。流失的部分主要分为吉利、文杰等品牌。
我们来看看比亚迪的商业模式。它采用高度垂直一体化的所有权模式,即电池、电控、电机等关键零部件自行制造。该模型的主要逻辑是:固定资产的损耗成本是固定的。销量越大,分配给每辆车的成本就越低。当市场份额下降时,车辆的成本就会增加。
今年二季度,比亚迪持续加大资本支出,主要用于海外工厂建设和智能化研发,固定资产规模将持续扩大。这是为长期发展做准备,但短期来看,市场份额下降削弱了规模效应,第二季度自行车使用成本(11.2万元)环比增加1万元。
那么比亚迪是否通过提价来抵消成本上涨呢?答案是:是的。通过走向海外、高端化,单车价格(13.7万元)环比上涨4000元,但涨幅有限。最终,自行车毛利润为2.6万元,比上季度减少了6000元。
比亚迪的应对策略非常明确:第一,品牌“上”,乘势而上,寻找高端品牌来增加收入。从数据来看,虽然高端品牌占比还不高,但增长趋势明显。
第二是“外部”扩张。 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售汽车47万辆。价格增长1.3倍,欧洲市场增长3倍,海外定价更高,成为新的利润池。
但国内市场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从2026年开始,减税豁免调整——纯电动续航里程门槛由43公里提升至100公里。这意味着比亚迪多款主力PHEV车型直接失去5000至1万元的价格优势。
比亚迪当然也做出了回应。 9月推出的秦Plus DM-I 128公里版就是为了满足新政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政策对于比亚迪来说或许也不全是坏事。
一方面,增加纯电动续航需要使用更大的电池,这实际上会在短期内压缩利润空间,而且很难将这一成本完全转嫁给消费者。
但另一方面,技术积累薄弱的品牌可能会因成本上涨而被淘汰,这将为比亚迪等顶级品牌腾出更多市场空间。
以利润换空间,谁胜算更大?
当特斯拉“下沉”和比亚迪“上扬”时,两种看似相反的策略却将两大巨头推向同一条战线战场。
图片资源/pexels
本来他们就有自己的领地。特斯拉牢牢隐藏在20万元以上市场,依靠品牌、智能驾驶、科技生态“好好享受”;比亚迪进军大众市场,希望最终能够实现“比油少的电”的“享受”。
但如果特斯拉将价格下调至20万元左右,那么它将进入汽油车改用新能源的“主战场”——而这正是比亚迪的腹地。比亚迪在这里布局了最受欢迎的产品矩阵,也拥有最扎实的用户基础。
未来两三年内,这场攻防战将全面进入白热化阶段。竞争的本质不仅仅是“谁卖得多”,而是两种估值逻辑的较量。
两家公司有不同的商业模式。以2022年为例,特斯拉净利润率高达15.4%,而比亚迪仅为3.9%。
特斯拉正在采取“技术走高端”路线。它采用尖端技术、智能传动系统、4680个电芯,并包含压铸件,让消费者愿意为“科技感”买单。尽管价格降低了,但自行车的利润仍然巨大。这给了特斯拉一个缓冲区:用汽车销售收入来支持人工智能研发,等待“未来故事”的实现。
比亚迪走的是“规模效应”路线。它依靠垂直整合和严格的成本控制,将价格降低到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水平,然后利用销量来稀释成本。
但事情发生了变化。 2025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净利润率大幅下滑至5.3%,比亚迪则小幅下滑至3.2%。空间明显缩小了。
现在,两家公司都在用“眼前的收入”换取“未来的空间”。问题是:谁有更多的获胜机会和犯错的空间?
特斯拉预言“未来将如期而至”。其人工智能业务“从m 0 to 1”——如果Robotaxi能够商业化,如果FSD能够大规模普及,这些都是质变。如果成功,估值将大幅提升;否则,价值将大幅回调。
比亚迪押注“转型能赶上步伐”。它的高端化、全球化是“从1到10”的量变,可以一步步进行,允许试错调整。即使没有爆发式增长,只要方向正确,持续积累也能发挥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比亚迪可以高枕无忧——它的对手不会给它太多时间。
从更大的角度来看,两家公司用“现在”换取“未来”,也代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的转变:从上半年的“高增长、高估值”转向下半年的“增速放缓、利润承压”。
特斯拉“下”了,以规模换时间并努力为AI业务提供一个验证期。比亚迪在“动”,未来用收入换空间,通过高端化、全球化增加单车收入,摆脱“增收不增收”。
在这场竞争中,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更好地生存?答案不是能讲“最好的故事”的公司,也不是能做到“压力最低”的公司,而是能保持当前利润、着眼未来方向,并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公司。
*标题图片来自 pexels。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4-2026 985猎奇研究所最新版-今日吃瓜热门盘点-每日吃瓜校园大赛 版权所有